董文海的青瓷夢 董文海的個人簡介和生平介紹
-
小陶陶
2018-09-26 中華陶瓷網(wǎng)1484
10160
2015年4月,越窯青瓷《薪火探秘》獲第五屆中國(浙江)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
越窯青瓷是瓷器的始祖,亦稱母親瓷,越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名窯之一。早在東漢時期,在浙江紹興的上虞,就燒制出品類繁多、造型優(yōu)美、釉色晶瑩,且質地完全達到現(xiàn)代瓷器標準的青瓷。然而有一天,那熊熊燃燒的越窯卻突然熄了火,那段歷史仿佛被封存。
1000多年后的今天,越窯青瓷還有人在制作嗎?很多人會有這個疑問,我們可以確定地說,有,不僅窯火重新點燃,也有了傳承人。在上虞東山腳下,董文海正薪火相傳。
踏實地做事,水到渠成
在上虞,知道董文海的人,要么是真正喜愛越窯青瓷,要么就是聽人口耳相傳。對很多人而言,只知道上浦鎮(zhèn)董家山的原啤酒廠里,有一個“東山越窯青瓷坊”。并非董文??桃獗3值驼{,而是因為有所堅持。
董文海14歲進入上虞陶瓷廠工作,可以說是從小伴著泥土長大的。上世紀80年代,上虞陶瓷廠重新拾起消失了1000多年的越窯青瓷技藝,他便拜師學習陶瓷制作技藝,因為技術過硬,還成為了管技術的副廠長。但到了2000年企業(yè)改制,他和其他1000多名職工都下了崗。從副廠長到下崗工人,人生的大起大落讓他有了新的體悟:“踏踏實實做事,留下真正好的作品才是最真的。”
藝術道路是艱苦的。2004年,董文海組織創(chuàng)立了上虞越瓷陶業(yè)有限公司,2010年,他又在青瓷的發(fā)源地上虞上浦創(chuàng)辦了東山越窯青瓷坊,租下一間民居,承包數(shù)畝土地,潛心研究越窯青瓷的燒制技藝。據(jù)資料記載,上浦的古窯址占了上虞整個古窯址的60%以上,小仙壇、窯寺前等古窯址就在上浦。在董文??磥?,越窯青瓷燒制受濕度、溫度以及空氣等因素的影響較大,而在發(fā)源地才有可能做好越窯青瓷。為提升制瓷技藝,他時常奔走于古窯址附近,找原材、尋配料,并對碎片進行物理、化學定性分析,測定胎土的組成成分、釉色成分和燒制溫度,不斷進行青瓷制作試驗。上山采集瓷土、提煉原料、釉料配方、拉坯造型、作品燒結等,但他卻不覺得辛苦:“整日與青瓷相伴,雖枯燥卻有成就感?!?
2009年,董文海在一次生產(chǎn)過程中一氧化碳中毒,牙齒幾乎掉光,甚至連路都不會走了,處在活過今天、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的狀態(tài)。幸運的是,他的身體漸漸康復了起來,也繼續(xù)投身到自己喜愛的青瓷藝術中。
“有時候,我相信有的事就是命中注定的。”董文海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:前幾年,他帶領幾位專家到古窯址考察,平時看到地上碎片他基本不會去撿,那一天,仿佛是神使鬼差,他撿起了其中一片,并進行了簡單的處理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上面寫了一行字,其意是兼愛天下,這并不是普通百姓所使用的器物。這個發(fā)現(xiàn)讓他驚喜不已,殘片至今還放在工作坊的陳列室里。
正是董文海的淡定自若,雖沒有什么宣傳,但憑著口碑,他的工作坊訂單不斷,而他,也水到渠成地評上了“越窯青瓷燒制技藝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。
潛心修煉,還原失傳技藝
對于失傳的技藝,每一位傳承人都希望想盡辦法去復原它,重現(xiàn)它的光華。
董文海堅持純手工的制作方式,所制作的越瓷保持了古代瓷器的器形、紋飾等風格,尤其是用手工進行刻畫、拍印、壓印、戳印、模印、堆型等裝飾,使制坯原料、花紋裝飾十分接近原物,從而大大提高了仿制的質量。他的一些仿制品,因仿制逼真,曾經(jīng)騙過了多位收藏高手。
法門寺地宮里的“秘色瓷”,其胎壁薄勻,色澤綠黃,晶瑩溫潤,如玉似冰。董文海仔細看過法門寺地宮里的“秘色瓷”照片,又與窯寺前古窯址中的“秘色瓷”碎片比對,當“秘色瓷”碎片的各項數(shù)據(jù)出來以后,董文海便開始了自己的仿造。不知經(jīng)歷過多少個輾轉反側的不眠之夜,多少次的比對辨正,有一天當3件青灰湖藍色仿五代盤和荷花碗經(jīng)了1300度的高溫煅燒,在冼凈鉛華后終于閃亮出爐的時候,他哭了:“起初,當我細細觀賞這3件作品時,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,新生的‘秘色瓷’竟如此光彩奪目。色如山巒之翠,釉似玉石之潤,在光線的照射下,似有一泓清水緩緩向我襲來,而且從不同的角度觀賞,還能看到不同的顏色?!?
此前,他還對“開片紋”成功試制?!伴_片紋”是失傳近千年的制瓷絕技,董文海認為,既然能在古窯址找到“開片紋”碎片,那么用周邊的瓷土做坯胎,就一定能夠成功試制。經(jīng)過上千次反復調整、試驗和記錄,最終試制成功。
舉家與青瓷為伴
在越窯青瓷工作坊里,不僅董文海在堅持,他的兒子董暉也在其列。
2010年,在因一氧化碳中毒,害怕制瓷技藝失傳的父親董文海的堅持下,原本是證券行業(yè)金融新貴的董暉,揮別生活了9年的西安,回到了老家上虞,跟著父親手把手地學起了越窯青瓷燒制技藝。
那時的董暉是抑郁的?;蛟S是因為秉著孝順的原則,抑或是因為家族血液中對于青瓷傳承的本能,董暉雖然心中有怨,但在父親的監(jiān)督下,依舊一絲不茍地學習制瓷的技藝。采料、練泥、制坯、上釉、燒造……每道工序董暉一一從頭學起。
董文海談到兒子學青瓷技藝時,也講到“緣分”這個詞。那是兒子董暉第一次去古窯址,不料他挖到了一塊陶瓷碎片,上面殘存的字樣組合起來竟然是他的名字,這真是天意啊。于是董文海便說:“我們和越窯青瓷都有緣分。老天讓你留下來,你就別走了?!倍谝淮蔚焦磐媸袌鍪圪u瓷器的經(jīng)歷,更是讓董暉看到了制瓷技藝的前景,堅定了潛心學習的信念。
平時,董文海與妻子就住在工作坊里,董暉與兒媳則每天報到,到了節(jié)假日,工作坊更是小孫子的“游樂場”,小小的手捏著土,有模有樣地做著“越窯青瓷”。
靜謐安詳?shù)臇|山腳下,瓷土在轉盤上快速地飛旋,在雙手嫻熟地往復提、拉、擠的過程中,瓷坯逐漸成型?,F(xiàn)已60多歲的董文海依然埋首于瓷土之中?!艾F(xiàn)在來來往往的人太多了,都得不到時間來創(chuàng)作。”最讓董文海安心的,還是腳踏實地地做事,留下好作品。
期待建青瓷遺址公園
為了讓越窯青瓷得到傳承,重現(xiàn)千年翠色,他一面潛心于制瓷技術的鉆研,一面在專業(yè)雜志上發(fā)表文章。他還抽空前往當?shù)刂行W校,講授和展示越窯青瓷燒制技藝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他燒制的越窯青瓷仿古制品,已陸續(xù)走進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的賓館和不少收藏者家中。如今,更是常有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及國內外的青瓷愛好者慕名而來。
“手藝人最重要的是耐心,沉得下心來慢慢琢磨。把老祖宗失傳的技藝找回來,還原越窯青瓷,需要我們站在古代人的角度,慢慢思考和積累。”對于青瓷文化傳承,他認為越窯青瓷不能規(guī)?;a(chǎn),而應著重去打造越窯青瓷的文化品牌。在一代又一代傳承中,只有純手工制作方式,才能真正保持越窯青瓷獨特的風格和魅力。
他近來有個設想:希望在古窯址周邊規(guī)劃一個文化遺址公園,把越窯青瓷打造成響亮的文化品牌,讓越窯青瓷走出紹興,走向世界。
“越窯青瓷是一種文化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挖掘和傳承?!彼f,在他有生之年,能為家鄉(xiāng)做點事,能讓越窯青瓷“東山再起”,就心滿意足了。
個人簡介:
董文海,1957年9月出生于上虞,現(xiàn)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,浙江省青瓷行業(yè)協(xié)會理事,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人。他16歲開始學徒,曾任上虞陶瓷廠副廠長,全面掌握陶瓷制作技藝。2003年,他組織創(chuàng)立了上虞越瓷陶業(yè)有限公司。2010年,他在上虞上浦鎮(zhèn)創(chuàng)辦了東山越窯青瓷坊,潛心研究越窯青瓷燒制技藝,逐漸成為集瓷土采集、原料提煉、釉料配方、作品設計、拉坯造型技術于一身的陶瓷藝人。
2012年10月,他參加中國(杭州)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,越窯青瓷作品《蓮瓣紋蓋罐/蓮花托盞》獲得銀獎。2015年4月,他參加中國(浙江)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,越窯青瓷作品《薪火探秘》獲得金獎。同年,他被浙江省經(jīng)濟和信息化委員會、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。
責任編輯:蘇曉薇
